恒达招商登陆_乡村遗产:田野中的家国情怀
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/据人民网报道,乡村遗产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,如治理智慧、生态贡献、文化认同等方面内容,体现了乡村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
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,应尝试理解、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,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
乡村遗产是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,也是研究乡村人地关系的可读文本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,由当地居民通过独特的生产、生活方式持续作用于一定自然环境而形成的,不仅包含山水、建筑、植被等有形要素,更蕴含生产技术、生活智慧等人文要素。近年来,大众对位于乡村的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在学术领域,我们常将其界定为乡土建筑、传统村落、村落文化景观等概念,反映了以历史、艺术为中心的遗产认定标准“生活化”“日常化”的转变趋势。
乡村遗产的活化利用事关乡村振兴,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有益尝试。从2012年开始,国家分批公布了数千个传统村落,并对这些古村落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成片有规模的古村落实施优先保护,首批选择了51个村落,第二批将达到100处。其中,比较典型的尝试如“拯救老屋”行动,针对古村落中的老房子进行保护。村民自愿申请,浙江古建筑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,不仅评估整个项目方案,也承担培养乡村工匠的责任。
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,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、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,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。
让乡村遗产融入居民日常生活
自古以来,乡村田野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之所在。乡村遗产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