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达注册主管_公卫系统与临床数据割裂,亟需完善机制

 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/据澎湃新闻报道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暴露了卫生体系、疾控领域的一些短板,激发了一些新的应用和需求。疫情发生后,一些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开展疫情监测分析、病毒溯源、患者追踪、社区管理等方面工作,提高抗疫的效率,助力新冠疫情防控。

  人工智能在抗疫中运用情况如何?澎湃新闻采访了广东支援洪湖医疗队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弓孟春、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张铁山、森亿智能CEO张少典 ,从疫情一线、医疗机构、市场应用等角度开讨论并提出建议。

  澎湃新闻:疫情期间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在提升医疗诊断效率、疫情防控和监测方面,实际运用情况如何?

  弓孟春: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可能略有区别。以我们所支援的洪湖为例,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,很多医院甚至没有影像数据系统(PACS),地方医疗信息化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,甚至有一家医院在疫情早期因为紧急改建而未能部署医院信息系统(HIS)。缺乏基础信息化条件支撑的情况下,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无从谈起。

  大家谈得比较多的CT(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)影像智能判读,在洪湖这一类型中小城市应用较少。实际工作中,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是高危人群的追踪是否到位、基础医疗设备够不够、筛查能不能有效组织、报告结果能否快速反馈给各方、临床数据能否与其他数据有效结合等问题。这些问题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力的前一步,即医疗信息化的基础工作:底层数据抓取和汇集,并没有到数据互联互通这一步。这应该是中国大部分地县级城市的情况。

  但是对大型城市和医院来说,特别是有条件的医院,影像判读应用是有空间的。比如雷神山医院。虽然临床资源紧缺,但是CT、PACS软件等基础设施部署充分,AI运用的基础条件是有的,应用场景更强一些。一些技术手段譬如AI辅助影像学诊断等有施展的场景和效应。

  疫情防控和监测方面:我们在洪湖搭建了一个数据平台,监测洪湖全市人口每日症状上报,这个平台实现了95%以上覆盖率,完成了对疫情期间现住人口健康症状的全面及时监测。